为什么到 2030 年将需要 2500 万名新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
- Giana Lawrence-Primus
- 5月23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
全球对项目经理的需求正在飙升。根据项目管理协会 (PMI) 的数据,到 2030 年,劳动力市场将需要新增 2500 万名项目管理专业人员。这意味着每年将新增 230 万个项目管理职位空缺——对于新兴专业人士以及寻求职业转型进入项目管理领域的人士来说,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。
但是,项目管理职位数量如此迅猛增长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?你该如何定位自己,才能抓住这些机遇呢?
本博客探讨了推动项目管理人才需求的关键因素,重点介绍了需求最大的行业,并为准备进入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可行的建议。
推动项目经理需求的因素是什么?
项目经理需求的不断增长主要源于以下三个因素:
项目制工作的兴起
各行各业的组织越来越多地采用基于项目的方法来实现其战略目标。从开发新产品到实施大规模数字化转型,项目正成为业务运营的基础。这种转变催生了对精通规划、执行和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的迫切需求。
全球化与业务扩张
随着公司拓展新市场并开展跨境运营,管理复杂的跨学科团队变得至关重要。项目经理在确保这些全球性工作协调一致、高效执行并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技术进步
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全球各行各业。企业正大力投资,以升级其技术基础设施、采用人工智能并向云系统转型。这些举措需要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监督,以确保其成功执行和应用。
对项目经理需求高的行业
虽然各行各业都需要项目经理,但特定行业对项目管理类职位的需求增长尤为强劲。以下是各行业需求预测趋势概览:
(来源:改编自项目管理协会——人才缺口:十年就业趋势、成本和全球影响,2021 年 6 月)。
为新兴专业人士和职业转型者提供的机会
项目经理需求的激增为职业转型者,尤其是那些拥有可迁移技能的人才,创造了巨大的机会。以下是您可以如何利用这一趋势:
从入门级职位开始——项目协调员或初级项目经理等职位可以帮助你培养基础技能、积累经验并增强自信。这些职位是晋升至更高薪资和领导职位的垫脚石。
利用培训和认证——接受过 Agile 等项目管理方法的正式培训,或获得 PMP(项目管理专业人员)等认证,可以让您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。认证能够证明您致力于精通该领域并达到行业标准的决心。
可迁移技能是关键——在非项目管理岗位上获得的许多技能都具有高度可迁移性。例如,领导力、沟通能力、解决问题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对于成功管理项目都至关重要。
与成长型行业接轨 -探索符合您兴趣且具有高增长潜力的行业。例如:
如果您对创新感兴趣,请考虑 IT 或可再生能源。
如果您热衷于改善生活,医疗保健或建筑项目可能符合您的价值观。
从这个日益增长的机会中得到的启示
全球经济正在拥抱基于项目的工作,使得项目管理成为十年来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。
建筑、IT 和医疗保健等行业正在引领为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创造新角色的潮流。
有了正确的心态、技能和支持,即使您之前的经验有限,您也可以成功地进入这个领域。
为什么现在是转型的时候
到 2030 年,将需要 2500 万名项目管理专业人员。这意味着每年将有 230 万个新的项目管理职位空缺。
如果您一直在考虑转型成为项目管理者,那么现在正是最佳时机。项目管理需求预计只会持续增长,各大机构也在积极寻求能够帮助他们应对最紧迫挑战的专业人士。
您准备好在 2025 年转向项目管理了吗?
在Project Manager Lab,我们有 设计了PM Pivot 计划,该计划 是 我们的 9 周辅导计划旨在提供个性化、指导性和亲密的1:1 辅导,帮助您自信地转型为项目管理专业人士。
通过三个有针对性的为期三周的冲刺,您将解决关键步骤,例如确定可转移技能、定制简历和准备面试——同时在每个阶段稳步前进并取得明确的成果。
该计划围绕我们的三大支柱展开:
基础项目管理知识——明确 PM 要点以及它们与您的经验的关系。
有竞争力的求职策略——制定一份出色的简历和量身定制的求职方法。
掌握面试讲故事技巧——建立向潜在雇主讲述你的故事的信心,确保你的技能和潜力得到充分展现。
为什么要设定三个为期三周的目标冲刺?在项目管理中,敏捷冲刺能够确保快速进展、及时反馈和自适应学习。PM Pivot 计划也体现了这种方法,它创造了一个快节奏且支持性的环境,让您能够每周发展、应用和完善自己的技能。每次冲刺,您都会获得工具、洞察和可操作的步骤,让您在新的一年里更接近职业转型目标。
您准备好迈出成为项目经理的第一步了吗?让我们联系我,探讨如何帮助您实现职业目标。立即预约免费咨询,了解我们为期9周的辅导计划如何引导您成功实现职业转型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让2025年成为您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一年!
本博文引用了项目管理协会(PMI)2021年6月发布的《人才缺口:十年就业趋势、成本及全球影响》数据。版权归PMI所有。www.pmi.org




留言